青岛报纸介绍

书途 53 0
温馨提示

青岛地区报纸整理完毕。

山东地区报纸介绍,看这里

山东报纸介绍

4个月前 (12-27) 0
山东报纸介绍

序号 名称 发行地 收录日期 文件格式 文件大小
1 青岛民报 青岛 1932.5.23-1937.7.24 RAR/ JPG 20G
2 青岛时报 青岛 1932.5.1-1948.6.25 RAR/ JPG 24G
3 青岛新民报 青岛 1938.6.7-1944.11.18 RAR/ JPG 7.7G
4 小青岛 青岛 1930.10.15 PDF 2.9MB
5 平民报 青岛 1948.12.25,1948.12.27 PDF 27.3MB
6 青报(原新青岛报) 青岛 1946.11,1947.3.31,1947.6.29 PDF 90.9MB
温馨提示

本文转自<青岛市志·新闻出版志>,侵删。

        1897年11月1日,山东发生曹州钜野教案,两名德国传教士被杀,德皇威廉二世借口“教案”事件,派兵于1897年11月14日侵占青岛。一周之后,即1897年11月21日,德国人在这里创办了第一家德文报——《德国亚细亚报》。这是青岛历史上的第一家报纸。辛亥革命后,英国人也开始插足青岛办报,其中第一家英文报纸即1912年创办的《泰晤士报》。1914年11月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后,便马上在这里创办了第一家日文报——《青岛新报》。从那时起到1945年8月的31年中,日本人先后在青岛共创办9家日文报。

        在青岛由中国人经营最早的一家中文报是1901年2月由朱淇创办的《胶州报》。从此开始,到1949年6月青岛解放为止,中国人在青岛创办的中文报先后共有59家(不含中国共产党在青岛秘密创办的油印报)。

        1897~1949年,在解放前这52年中,东西方帝国主义国家不仅在青岛办外文报,而且还在青岛办中文报,其中以日本最为突出。1914年11月到1922年12月,在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8年中,日本人先后在青岛创办3家中文报。1938年1月到1945年9月,在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这7年零9个月中,日本人在这里先后创办3家中文报。

        中国共产党在青岛办报是从1925年开始。当时只能秘密办八开的油印小报,多是周刊、五日刊,发行量很少。1925~1931年的6年中,中共青岛地方组织和中共山东省委在青岛先后共创办11种油印小报,有的是以市委机关报和省委机关报的名义出版的,除《青岛工人》坚持出版2年零2个月外,其他各报办的时间都很短(仅一两个月,或稍长一些),有的甚至只出几期便停刊了。中共山东省委在青岛办报的时间是1930年12月到1931年下半年(这时的省委机关驻在青岛)。

        青岛解放后,陆续出版了《胶东日报》《青岛日报》两家大报,还创办了为数不少的县(市)报、企业报和专业报。青岛市总工会于1949年9月创办了《青岛工人报》。四方机车厂于1956年8月创办出版了《火车头报》。至1986年,青岛先后创办各种报纸30多家。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不少大中型企事业纷纷出版自己的报纸。至1990年,全市的各种报纸增加到50多家。

第一节 中文报纸

解放前报纸

旧政府官办及民办报纸

《胶州报》 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2月创刊。创办人朱淇,广东人,是民主革命者。该报对传播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有一定的启蒙作用。这是青岛最早的一家民营周报。每星期二出版八开书页式八页。社址初在飞芝喜街(现中山路南端右侧),1903年5月迁至胶州路,先后由德文书局、德华书局、福昌书局承印。报纸只见到1907年,何时终刊不详。

《青岛日报》 1908年4月由革命党人创办。这是一份宣传民主革命的报纸。

《青岛白话报》 1912年创刊。社长伊筱农,北京人。

《中国青岛报》 1912年创刊。对开八个版,每周六期。社址在保定路19号。社长伊筱农。1929年国民党统治青岛时,伊筱农被捕判刑,该报也被关闭。

《胶澳公报》 创刊、终刊日期不详,据1923年《青岛一等邮局事务年报》记载,该报1923年在青岛邮局登记发行。负责人是淳于树铭。

《胶澳日报》 1923年创刊。日刊,对开一张。该报除本埠外还向日本、朝鲜及欧美各国发行,是当时较有影响的一家报纸。社址在直隶路。社长王静一(诸城人),该报没有明确的宗旨和立场。

《青岛晨报》 1923年创刊。日刊,对开一张。社长隋石卿(青岛商会会长)。总编辑胡信之。1924年终刊。

《青岛晚报》 1923年10月12日创刊。四开四版。社址在天津路。终刊不详。

《东海日报》 1923年11月1日创刊。对开一大张。社址在胶州路37号。终刊不详。

《青岛公民报》 1924年9月10日创刊。日报,对开四版,发行数由几百份,增至一万份以上。该报馆内设经理、编辑、印刷三部。经理部由董事长(社长)刘祖乾负责;印刷部由股东张露枝负责,并由他经营的启新印社承担印报任务;编辑部胡信之任主笔(总编辑),负责总的编采,并主持报馆的日常工作。段子涵任编辑。《青岛公民报》原以“提倡实业”为宗旨,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争取下,在青岛工人运动的影响下,该报敢于运用报纸公开支持工人、学生的反帝爱国运动,曾全文刊登《共产党宣言》,深得民心,发行数量剧增,被誉为“工人的喉舌”。1925年的7月26日,山东军务督办张宗昌下令查封青岛公民报馆,《青岛公民报》被迫终刊。

《社会改良报》 创刊、终刊日期不详,据1924年《青岛一等邮局事务年报》记载,该报1924年曾在青岛登记发行。负责人是王凤池。

《青岛时报》 1924年9月1日创刊。最初分中文日报和英文日报。经理是山东省议员梁弼卿。社址在新泰路1号。中文日报最初的总编辑是李春选。高秉坊(又名高春如)是该报的主要负责人。1927年后(一说是1926年),该报的出版、发行权全归尹朴斋独立经营。社址迁至兰山路17号。报纸由原来的两大张增为三大张,销数由每月两三千份增至五六千份。1935年,尹朴斋在潍县开办了《青岛时报》潍县版。“七七”事变后,青岛的《青岛时报》的一部分也疏散到潍县出版,直至1937年12月初,两地同时休刊。抗战胜利后,尹朴斋筹备复刊《青岛时报》,于1945年11月10日在堂邑路正式复刊。该报为对开四版,日销8 000份左右。1948年11月1日,该报参加青岛的“八报联合”后,社长尹朴斋逃亡台湾。

《平民报》 1925年8月10日创刊,最初名为《平民白话报》,当时青岛的报纸全是文言文,唯有这份报是大众化的通俗白话。社长张乐古(即墨人)。1928年该报改称《平民报》,并由一张小报改为一张大报。“七七”事变后该报停刊,张乐古逃到大后方。日本投降后,张乐古又以国民参政员的身份从重庆飞回青岛,并于1945年10月16日在安徽路26号复刊《平民报》,重任社长。复刊后的《平民报》,对开一张,日销2 000份左右。1947年张乐古因贪污案发入狱。于是由其当时任三青团青岛分部主任的弟弟张晓古出面,就在《平民报》社址的近邻挂出牌子,办了另一张仅一字之差的《大民报》,并于1947年10月1日正式创刊。他把《平民报》的印刷厂也划归《大民报》,代印《平民报》,长期一稿两印。张乐古出狱后,自1948年3月16日起,《平民报》与《大民报》出“联合版”。1948年11月,《平民报》参加了青岛的“八报联合”。

《新鲁日报》 这是1925~1928年张宗昌统治山东期间自己创办的官府机关报,虽然是在济南发刊的,但在青岛设有分社,同时还在青岛设了一个“新鲁通讯社”,控制了青岛所有报馆的新闻报道。张宗昌的参谋长全寿良兼任这两个机构的社长。

《济南日报(青岛版)》 1926年6月创刊。对开四版。社址在山东路160号。

《中华商报》 1926年7月15日创刊。四开四版。每周六期。星期日休刊。社址在博山路67号。社长马起栋。该报后改名《中华报》,日刊,对开二张,日发行1 600份。

《胶东午报》 1926年创刊。日刊,四开小报,由日本《胶东新报》社代印。社长王奉之(长清县人)。由于资本不足,条件太差,同年停刊。

《青岛日报》 1926年创刊。日刊,对开一张,后改为四开四版,发行数百份。社长冯善亭。社址在冠县路50号。

《正报》 约1926年冬或1927年春创刊。对开,每份一至三张。社长吴炳宸(平度人)。社址原在肥城路54号,后迁肥城路17号。日发行数量曾突破10 000份,这是青岛前所未有的事。1937年12月终刊。

《民国日报》 1929年创刊。这是国民党统治青岛后第一次由市党部创办的机关报。日销3 500份(1931年)。社址在中山路58号。社长是杨兴勤(国民党青岛市党部宣传部长)。该报是接收了日本《胶东新报》的全部铺垫加以扩充而成的。报纸内容主要是煽动反共和宣传所谓“三民主义”。该报1932年2月终刊。

《工商新报》 1929年7月5日创刊。原四开四版,后改出对开一至两张。社址在太平路4号。日发行800份(1931年)。该报内容主要介绍商业行情及工业动态。创办人(社长)酆洗元(潍县人)。该报1937年“七七”事变终刊。

《青岛快报》 1929年8月创刊。四开,不定期,免费送阅。发行数为800份(1931年)。创办人张道躿(四川人)。终刊时日不详。

《青岛民报》 1930年2月1日创刊。国民党系统的一家报纸。社长王景西(黄县人)。1933年进步学生周浩然、郭锡英、姜宏等在该报秘密组织“汽笛”文艺社,主办《汽笛》副刊。王统照、臧克家、于黑丁、崔巍、龚冰卢等曾在《汽笛》上发表过文章。1935年7月,该报辟《避暑录话》周刊,发表老舍、洪深、王统照、吴伯箫、王余杞、王亚平、李同愈、孟超、赵少侯、刘西蒙、臧克家等人诗文。

《大中日报》 1930年12月创刊。日发行量为1 000份(1931年)。社址在胶州路121号。社长胡博泉(河南开封人)。1937年“七七”事变后,社长胡博泉被沈鸿烈枪毙,该报终刊。

《胶济日报》 1931年7月创刊,对开两张,日发行700份(1931)。这是国民党胶济铁路特别党部创办的机关报。社长谢永存。该报内容着重宣传反共。1937年“七七”事变后终刊。

《磊报》 1931年7月创刊,对开一张,三日刊。社长是刘缄三(一说是李青选)。日发行700份。1933年终刊。

《新青岛报》 1931年8月14日创刊,四开小报,社址在河南路71号。前身是邹学藩办的《青岛公报》。社长姚公凯(湖南常德人,国民党青岛市党部干事)。1937年12月底停刊。

《晚报》 1931年9月创刊。日发行量1 000份。终刊不详。

《青风报》 1932年6月创刊。日刊,对开一张。社址在芝罘路。社长王景西。该报创刊不久即改名为《青岛晨报》。

《青岛晨报》 1932年创刊,国民党改组派的机关报。其前身为《青风报》。对开,两大张,社址在芝罘路,社长王景西,副社长杨恩厚。总编辑陈迈千(中共地下党员)。1936年终刊。

《光华日报》 1933年10月21日创刊,对开两大张。日销500份。该报前身为《中华商报》(后改名为《中华报》)。社址在博山路67号。社长马起栋,平度人。1937年“七七”事变后,该报停刊。抗战胜利后,该报于1947年7月1日正式复刊,马起栋仍任社长。1948年该报在青岛“八报联合”前终刊。

《胶澳日报》 1934年创刊。社址在观象一路58号。社长陈无我。1937年12月底(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前夕),青岛市所有中国人办的报纸几乎全都停刊,只有《胶澳日报》在独家经营,并改名为《大东亚报》。成为青岛第一家汉奸报。

《公言报》 1936年创刊。社址在禹城路。社长王子美(即墨人),1947年王子美当选国民党青岛市参议员后,该报终刊。

《民众日报》 1936年12月1日创刊,四开小报。社址在辽宁路。社长杨恩厚(黄县人),总编辑杨旭初。1937年“七七”事变后停刊。日本投降后,该报于1946年5月27日复刊,仍为四开小报。杨恩厚再任社长。1948年3月31日终刊。

《青岛白话报》 1937年8月创刊,社长金慕陶。1937年9月终刊。

《大东亚报》 1937年12月创刊。1937年12月27日以沈鸿烈为市长的市政府撤出青岛后,原《胶澳日报》社长陈无我将自己的《胶澳日报》改为《大东亚报》(自任社长),宣传“大东亚共荣圈”。该报只办了15天即被日本占领军勒令停刊。

《青岛公报》 1945年9月15日创刊。始为四开,后为对开。该报是在接收日本《大青岛新民报》的基础上创办的。它是国民党青岛市政府的机关报,以反共为宗旨。社址在中山路6号。日发行量8 000余份。1948年10月31日停办,参加青岛“八报联合”。

《民言报》 1945年10月20日创刊,对开四版。社址在上海路6号。该报是在接收日本《青岛兴亚新报》的基础上创办的,轮转机印刷。是国民党青岛市党部的机关报,以反共为宗旨。社长葛覃(莱阳人),经理杨天毅(安丘人),总编辑薛心熔(高密人)。日销10 000多份。该报1945年11月1日增出英文版《民言报》(主要是给美国在青驻军看)。1946年7月1日,又增出《民言晚报》,日销5 000份。1948年10月31日终刊,参加青岛“八报联合”。

《军民日报》 1945年12月创刊。对开一张,日发行5 000份。该报系国民党第八军的机关报。军长李弥兼任报社理事长。社长王晴初(国民党第八军少将副师长)。总编辑王福春(东北人)。该报采用中央社电稿,后期又增出晚刊。1948年10月31日终刊,参加青岛“八报联合”。

《狂澜画报》 1945年冬创刊。社长葛焕丰(潍县人)。出刊不久即自行倒闭。

《扫荡简报》与《民治报》 《扫荡简报》1946年5月1日创刊,对开四版,国民党海军训练团机关报。同年9月16日,改名《民治报》,日发行2 000份。时出时停。1947年5月1日改出三日刊,同年12月15日改四开日刊。社址在黄台路35号。社长卢荣(广东人),总编辑李亚平、黄文。该报于1949年2月22日终刊。

《青岛晚报》 1946年5月2日创刊。四开四版。社址沧口路63号。它是抗战胜利后青岛出现的第一家晚报。社长郭有光(章丘人)。该报除登各地新闻、通讯外,副刊多掌故、打油诗,并常载桃色新闻。1948年10月31日终刊,加入青岛“八报联合”。

《军民晚报》 1946年6月16日创刊。国民党第八军在青岛办的《军民日报》的晚刊。

《民言晚报》 1946年7月1日创刊。国民党青岛市党部机关报——《民言报》的晚刊。日刊,四开四版。日销5 000份,居其他晚报之首。社长是杨天毅。社址在上海路6号。轮转机印刷。该报于1948年10月31日终刊。

《青报》 1946年9月18日创刊。日出一张半,日发行5000份。社址聊城路116号。该报前身系姚公凯1931年在青岛创办的《新青岛报》,后因青岛被日军再次侵占而停刊。抗战胜利后,姚公凯来青更名《青报》出刊,并任社长。副社长邢左山,总编辑姓聂(上海人)。1948年10月31日终刊,参加青岛“八报联合”。

《大中报》 1947年2月9日创刊。四开四版,三日刊。社址广西路27号。社长王平野(即墨人)。该报没有参加1948年10月31日的青岛“八报联合”,于1949年5月终刊。

《民报》 1947年3月29日创刊。日刊,四开四版,日发行3 000份。社址聊城路84号。社长何凤池。他与中统特务王葆仁伙同大革命时期《青岛时报》总编辑王子云之子王忻民(“国大代表”)一起创办了这份小报。由于有共产党的地下工作者赵绍坚和进步人士陈季子、常青、贾刚、郑琏、陈南冰等在里面工作,所以版面比较活跃,受青年学生的欢迎。1948年10月31日终刊,参加青岛“八报联合”。

《青报晚刊》 1947年3月29日创刊。该报是中统特务姚公凯1946年创办的《青报》的晚刊。四开四版。社址聊城路116号。

《大民报》 1947年10月1日创刊。对开四版。社址安徽路22号。社长张晓古。总编辑张牧之。该报于1948年1月5日一度休刊,同年3月16日与《平民报》联合出版。11月1日又单独出版。青岛解放后,1949年7月9日被勒令停刊。

《胶东民报》 1947年9月3日创刊。四开四版,三日刊。该报系还乡团编。社址在保定路5号。

《青岛健报》 1947年10月29日创刊,初定名《工矿日报》,后改名《青岛健报》,于1948年8月1日正式出版。初出四开小报,不久改出对开大报。该报经济力量较强,自设电台。社址辽宁路。总编辑是青岛报界老人李萼。1949年2月曾停刊。1949年4月1日复刊。该报被中共地下工作人员利用进行革命宣传(出过国共和谈八项条件的号外),4月15日终刊。

《先声报》 1948年1月1日创刊。四开小报,日刊。社长孙东山。社址绥远路15号。

《大光报》 1948年1月1日创刊。日刊,四开四版,仅发行数百份。社址肥城路13号。社长徐觉生,1949年5月终刊。

《青年军》 1948年3月29日创刊。每周一期,八开小报。社址陵县路75号。该报系国民党青年军二○八师第九团编印,社长郑孟然。

《青岛午报》 1948年5月12日创刊。日刊,八开二版。社址辽宁路277号。社长张菁野。当年终刊。

《青联报》 1948年11月1日创刊。此时正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进入最后决战阶段,国民党统治的青岛地区已经“四面楚歌”,《民言报》、《平民报》、《青岛公报》、《军民日报》、《青岛时报》、《青报》、《青岛晚报》、《民报》等八家报社社长准备转移财产外逃,在《平民报》社长张乐古的提议下,决定各自于1948年10月31日停办自己的报纸,从1948年11月1日起联合创办一份报纸,定名为《青联报》(这就是青岛市的所谓“八报联合”)。社长为于佩文。总编辑是孙松一。社址上海路6号(民言报社旧址)。该报为日刊,始为对开四版,自1949年3月以后缩小篇幅,改为每周二、四、六出对开一大张,一、三、五出对开半张(停止副刊和专刊),1949年5月31日终刊。

《联青报》 1948年12月2日青联报社在中山路6号又出了一张四开小报,定名为《联青报》(这是“八报联合”的另一联合版),但为时较短,1949年2月6日终刊。

《青联晚报》 1949年2月7日创刊。四开四版。它是由“八报联合”的《联青报》改出晚报。社址中山路6号。

《长风报》 1949年2月24日创刊。该报系驻青岛的国民党九三二二部队编的八开小报,发行对象是国民党部队。社址辽宁路80号。

《力报》 解放战争时期创刊。主办人马小川、孙维一。

外国人在青岛办的中文报纸

《德华日报》 1906年创刊。德国总督府在青岛办的一家中文日报,也是青岛历史上外国人办的第一家中文报。1914年日本从德国手中强占青岛后,该报于同年停刊。

《大青岛报》 1914年创刊。社址初在中山路,后迁武定路。社长小谷节夫。总编辑酆洗元(潍县人),曾留学日本,亲日派。该报副刊开辟有“杂俎”、“晨光”、“青潮”等专栏。1937年“七七”事变后,曾一度停刊。1938年1月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后,于当月25日复刊。社长仍是小谷节夫,副社长是关谷金吾。复刊后的《大青岛报》,对开两张,日销约4000份。该报宣传“中日亲善”、“中日提携”、鼓吹“大东亚共存共荣”。这是外国人在青岛办的时间最长的一家中文报纸。一直到1942年4月2日终刊。

《青岛新报》 1916年9月12目创刊。社长楠正秋。日本人在青岛办的中文报纸。

《济南日报青岛版》 1922年7月创刊。日本人办的中文报纸。报头的全称就叫《济南日报青岛版》。该报系济南日报社创办。

《青岛公报》 1923年创刊。社长是三好真文。日本人办的中文报纸。

《胶东新报》 1924年创刊,日本人在青岛办的中文报纸,社长中岛勇一,日本浪人。总编辑张海鳌,中国人。1929年底该报全部资产兑给国民党青岛市党部,改组为《民国日报》(青岛市党部机关报)。

《青岛新报》 1925年创刊。社址中山路。日本人在青岛创办的又一家中文版的《青岛新报》。每期八至十二版,日销约4000份。

《青岛新民报》 1938年1月18日创刊,初名《新民报》。社长张传基。这是日本人在青岛创办的一家中文报纸。1月28日改名《青岛新民报》。从1938年2月17日起,改出对开四版。不久,社报又从日本进口轮转机印报(这在青岛是首家),日销20000份,每份对开一张半。1942年4月2日停刊(后与《大青岛报》合并为《青岛大新民报》)。

《青岛大新民报》 1942年4月3日创刊。该报是由原《大青岛报》和《青岛新民报》合并而成。社址中山路6号。社长小谷节夫.该报到1944年缩编为日出四开一张两个版;1945年1月20日又改名《大新民报》,同年5月1日起,再次缩编为八开一张两个版;9月1日起,只是八开一个版,第二版完全是空白。直至9月13日终刊。

中国共产党在青岛办的地下报纸

《红旗》 1925年上半年,青岛党组织为推动工人运动的发展,创刊了《红旗》(油印)。1926年末,邓恩铭、王元昌曾是该报的编辑人。

《工人日报》 1925年上半年,青岛党组织为推动工人运动的发展,创刊了《工人日报》(油印)。

《铁路工人》 1925年上半年,青岛党组织为推动工人运动的发展,创办了《铁路工人》报(油印)。1926年春末,邓恩铭、王元昌曾是《铁路工人》报的编辑人。

《纺纱工人》 1925年上半年,青岛党组织为推动工人运动的发展,创刊了《纺纱工人》报(油印)。

《罢工日刊》 1925年上半年,青岛党组织为推动王人运动的发展,创办了《罢工日刊》报(油印)。

《青岛工报》 该报是由青岛党组织于1927年下半年创办的八开单面的油印小报。1927年8月23日第二期上,共刊登四篇文字稿和小幅漫画。文字稿的主要内容是宣传劳动者在整个社会上的重要地位,及其受苦遭难的情况,以启发工人阶级的政治觉悟。其中还有一篇稿子是揭露蒋介石背叛革命,屠杀工农,并告诉工人群众,蒋介石如此发展下去,将来总有一天要完蛋。漫画的标题是《工友们:不要让走狗逃走!》,号召工人要与破坏工人运动的坏蛋作斗争。

《青岛工人》 该报是由中共青岛市执委于1928年8月出版的。同年9月30日,沧口、四方一带的党员、工会会员在群众中散发过。1930年10月1日,中共青岛市委决定将《青岛工人》改名《青岛红旗》,为市委机关报,l0月10日前出刊第一期,共500份。

《青岛日报》 该报系中共青岛市执委编印的综合性目刊。1928年9月30日,沧口、四方一带的党员、工会会员曾在群众中散发过。

《红旗》 该报系中共山东省委的机关报,创刊于1928年10月25日。只发现第一期和第二期。两期均为油印、横排、右开口。报的上方为隶书刊名《红旗》。刊名上方为摘自《共产党宣言》的最后一句:“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啊!”《红旗》通过支部发行,每期300份,每份价为4枚铜元。《红旗》第二期于同年11月1日出版,距第一期出版只有7天。1928年12月5日的《山东组织工作计划》中曾规定:“《红旗》可继续作为工农刊物”。

《青岛红旗》 1930年10月1日中共青岛市委决定将《声岛工人》改名《青岛红旗》,市委机关报。主日刊,八开,油印一张。第一期出版500份,共出七期。

《山东红旗》 1930年12月26日,中共山东省委决定将中共青岛市委机关报《青岛红旗》改为省委机关报《山东红旗》(该报以后的几期又叫《山东红旗报》),仍在青岛出版。当月即出第一期。油印,秘密发行。第一期的《见面话》说:“现在《山东红旗》出版了。《山东红旗》虽然不能如反动报纸印的那样好看,虽然还是用油墨印刷,然而这是工农贫民自己的报纸,这是山东工农发出自己呼声的场所。”该报系五日刊。1931年4月14日停刊。该报共出版22期。

《山东群众报》 该报是1931年7月7日由中共山东省委在青岛秘密出版的油印小报。开始每周一期。发行250份。第一期的发刊词说:“《山东群众报》是工农兵士及一切劳苦群众的喉舌,山东群众有什么痛苦、什么要求、什么斗争事实,都可以在自己的报上来发表。《山东群众报》又是山东工农劳苦群众的指南针,他将要指示群众们出生入死的解放之路。”该报中心明确、突出,文章短小精炼,形式多样。有文章、电讯、对话、讽刺诗,还宥漫画。终刊日期不详。

解放后报纸

市级报纸

《胶东日报》 原名《大众报》,1938年8月13日创刊于黄县。先是中共胶东特委、后是中共胶东区党委的机关报(胶东特委于1938年底改为胶东区党委)。1948年12月1日更名为《胶东日报》。初为四开四版。1946年4月I日由四开四版改为对开四版大报,期发行4.5万份。该报第一任社长为贺致平。1950年4月20日终刊于莱阳城。

《胶东日报》是山东各抗日根据地创刊最早的报纸,是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颇有战斗力和影响较大的一张报纸。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6月4日《胶东日报》随中共胶东区党委迁入青岛,驻上海路6号(国民党民言报旧址)。6月5日继续出版。它是青岛解放后第一家中共党的机关报。同年12月5日,胶东区党委奉命迁回莱阳城。《胶东日报》于12月9日停止在青岛出版迁回莱阳城。在青岛出版发行6个月零4天。

《胶东日报》在青岛出版期间的编辑方针,仍着眼于全胶东地区,城乡兼顾,增多青岛地区的宣传报道。其版面设置,一版为要闻版,刊登国内外大事,青岛地区的重要新闻;二版为综合版,辟有“经济新闻”、“社会服务”等专栏;三版侧重胶东地区农村的报道;四版为时事版和副刊,辟有“国际一周”、“青年生活”等专栏。

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的当天,《胶东日报》在一版一题的位置发表了《我军沿胶济线向青岛挺进,连克城阳、女姑口车站》的消息。6月4日,在一版通栏刊出了“庆祝青岛解放”的大标题,以一版一题的位置刊登了《华东重要工商业城市青岛完全解放――我军进入市区时市民夹道欢呼》的消息。同时,还在一版发表了《青岛市郊区人民热烈欢迎人民解放军》的消息。7日,《胶东日报》在一版登载了《大众日报》题为《庆祝青岛解放》的重要社论,同时发表了《青岛解放的过程》和《青岛解放的当天》等通讯。16日,《胶东日报》文在一版报道了青岛市12万人集会游行,庆祝青岛解放的消息。《胶东日报》的这些报道,声势大、分量重,大大鼓舞了胶东地区、特别是青岛的广大人民。

青岛解放后,《胶东日报》以迅速建立革命秩序,保障社会治安;做好接管工作;恢复发展生产,安定民生三项任务为重点展开了积极的舆论宣传工作。以大量的篇幅报道青岛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成立、青岛市人民政府成立以及军管会和人民政府发出的各种布告和公告;报道工会、学联、工商联等各革命群众团体的建立;报道铁路、海港、邮政、电业、自来水,以及铁道部四方机厂、8个纺织厂等大型工厂企业员工抢修设备、恢复生产、发展生产和开展增产节约运动的消息。

1949年7月初至8月中旬,《胶东日报》还以大量的篇幅报道了青岛市打击金银贩子和投机奸商的活动,先后发表各类消息8篇,并发表了《全市人民动员起来,拒用金银外币,彻底消灭投机者》和《坚决彻底肃清金银贩子》两篇重要社论。这些消息和社论的发表,对稳定全市金融市场,平抑物价,安定民心,起到了重要作用。8月22~30日中共青岛市第一次代表会议召开,会议提出了建设新青岛的方针任务。《胶东日报》于9月4日报道了这一消息,并依据党代会的精神发表了《战胜当前困难,为建设新青岛而奋斗》的重要社论。这期间《胶东日报》对青岛市召开的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学代会以及铁道部四方机厂员工提前完成抢修“中苏友好号”机车任务并直开北京等重要新闻,均作了有分量的宣传报道。

《青岛日报》 是中共青岛市委机关报。1949年12月1日,中共青岛市委作出了关于出版《青岛日报》的决定。12月5日,驻青岛的胶东区党委奉命迁回莱阳城,《胶东日报》同年12月9日停止在青岛出版而迁回莱阳城。在《胶东日报》迁回之前,中共青岛市委即着手组建青岛日报社。由胶东日报社、新华社胶东分社留下一部分干部、工人,又陆续从新徐日报社、渤海日报社调来部分干部,并吸收旧报社的部分人员,建成了青岛日报社。当时新华社青岛分社设在青岛日报社,对内是一个编委会。报社组建时共有干部68名(中共党员55名),工人50多名。报社实行社长制,设社委会和编委会。吴建任社长兼新华社青岛分社社长,兼编委会书记,沙洪任副社长兼第一总编辑,兼编委会副书记,于梦尤任第二总编辑。

12月9日,中国人民解放军青岛市军管会批示:准予中共青岛市委机关报《青岛日报》在本市出版。12月10日,《青岛日报》正式创刊。《青岛日报》创刊号刊有《中共青岛市委关于出版〈青岛日报〉的决定》。

《青岛日报》从创刊到1961年2月10日,都是对开四版大报。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由于纸张紧张,于同年2月11日改为四开四版小报,直至1982年1月1日恢复对开四版大报。

《青岛日报》创刊时为铅印,1990年6月1日改为胶印后,创刊初期使用的旧设备,全部更新。《青岛日报》创刊初期日发行量600份左右,1986年增加到11万份,并于1989年1月开始自办发行。青岛日报社在太平路33号,印刷厂始在中山路6号,1966年6月迁肥城路2号,1988年4月迁太平路33号。

《青岛日报》创刊时,青岛解放仅6个月,百废待举。《青岛日报》担负起繁重艰臣的宣传报道任务。《青岛日报》在创刊第一期的报纸上就撰写发表了《为建设人民的新青岛而奋斗》的社论(代创刊献词),号召全市党政军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战胜各种困难,为建设新青岛而奋斗。尔后,《青岛日报》在中共青岛市委的直接领导下,围绕管理和建设青岛,恢复和发展生产这个中心任务,开展积极的舆论工作、指导工作,教育群众,推动青岛的各项工作顺利发展。

《青岛日报》创刊40多年来,在中共青岛市委的领导下,坚持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积极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宣传贯彻执行党的纲领、路线和方针政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发挥无产阶级报纸应有的“宣传、组织、鼓舞、激励、推动”作用,深受青岛各级领导的支持爱护和各阶层人民群众的喜爱,是一张在社会上享有很高声誉的报纸。

《青岛工人报》 为青岛市总工会机关报,创刊于1949年9月4日。是青岛解放后创刊较早的一份报纸,期发行量达3.1万份,在工人中颇有影响。

青岛解放后,在中华全国总工会特派员、全国纺织工会主席陈少敏的指导下,市总工会筹委会常委会于1949年8月决定创办《青岛工人报》。《青岛工人报》创刊号于9月4日第二届全市职工代表会开幕时出版。青岛市军管会公安部长王少庸为报纸题写了报头。

《青岛工人报》由青岛市总工会筹委会宣传部领导,宣传部长李光远、副部长张井平分别兼任正副社长。1950年3月市总工会成立后,《青岛工人报》由市总工会文教部领导。1951年8月中共青岛市委决定《青岛工人报》由中共青岛市委宣传部颌导(委托青岛日报社代管),任命姚明为总编辑、曲琦为副总编辑。编辑部设秘书、工业、时事、文艺、通联等组。

《青岛工人报》初为三日刊,四开四版(创刊号为八开二版),铅印。1950年2月1日(第50期)起,改为周二刊,每星期三、六出版。1952年11月1日起,改为周三刊,直至终刊。《青岛工人报》一版为要闻版;二版介绍先进经验、班组、人物;三版为“读者园地”、“文化宫”、“俱乐部”等专栏;四版为“青年工人”、“女工生活”、“职工家庭”、“学时事”等副刊和专栏。

《青岛工人报》以具有小学四五年级文化程度的工人为主要阅读对象,通俗化为该报的一个突出特点:(一)新闻稿件废除套话,开门见山,短小简练;(二)用口语、不用文言,不用倒装句,读起来不识字的也能听懂;(三)不用生僻字词,一些必须用的则加注音和注解;(四)用讲故事、讲话、问答、评书等通俗形式,深入浅出地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宣传党和国家的政策、法令,宣传国际时事那科学知识等;(五)根据工人爱看连环画的特点,该报组织了青岛著名的回家张鹤云、陶田恩、张贻来、吕品、叶又新、于希宁和工人作者,画了大量的先进人物、先进事迹、先进经验的连环画。如1951年7月和8月,分别刊登了《中国共产党三十年来斗争史》和《中国人民解放军英勇奋斗二十四年》两套浮环画,通俗形象地介绍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解放军的光荣历史,颇受广大工人喜爱。

《青岛工人报》创刊之初,通联工作由新华社胶东分社采通部代办,由其统一供稿。后该报建立了自己的通联组织。报社在各工厂、企业逐步发展了1000多名通讯员,其中有工会干部、车间工人、劳模和先进生产者。同时,报还发展了上千名发行员和读报员,在工厂、企业组织建立读报组和发行组。这些通讯员、读报员和发行员,成为报纸强有力的支拄。报社通过举办训练班、座谈会、游园、营火晚会、评奖等形式,与其建立密切联系。

 根据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宣传部关于报纸调整的决定,《青岛工人报》并入《青岛日报》,于1953年3月31日终刊。

《信息画报》 于1984年11月创刊。初为内部发行。1985年7月,经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批准,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季刊,大16开本。对内它是青岛日报社的一个部门,对外为《信息画报》社,单独挂牌子。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宗旨是:加强对外宣传和信息传播,为改革开放、外引内联、搞活经济、促进四化建设服务。社长杨兆振,主编张秉山。画报由中、英、日(创刊时为中、英两种文字,1988年又增加日文)3国文字彩色精印。期发行量1.5~2万册,在青岛、济南、深圳等城市,日本、新加坡、港澳等国家和地区设有代销处。日本国发行到东京、大阪、山口、下关市的最多。至1989年已向美国、日本、德国、加拿大、韩国、新加坡和港澳等10几个国家和地区发行画报7万余册。1986年在北京举办的全国乡镇企业博览会上,一次即向100多个国家的驻华使节和外宾、外商发行画报1000余册。

《信息画报》是山东省创办最早、印刷最好的一份大型彩印刊物,突出了时代特色。至1989年,《信息画报》先后刊登有关中国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引进外资和扩大进出口贸易等方面的政策、法规,以及省市领导人的专文等100多篇。《信息画报》还辟有“齐鲁信息”、“半岛信息”、“青岛信息”、“出口与创汇”、“中国产品在国外”、“市场预测”、“海外市场〃等20多个栏目。刊登信息4000多条,突出地宣传山东省的名优产品、出口产品、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还介绍过6000多家企业的1500多种名优产品,多方面向国外宣传山东、宣传青岛。同时,也把国外的有关信息有选择地传播到国内。

《信息画报》图文并茂,以图为主。创刊以来,进行了一些地区性、行业性的专题报道,如“青岛纺织”、“淄博建材”、“潍坊电子”、“青岛海洋科研”、“乡镇企业”等,1986年在第二期画报上集中系统地报道了诸城县立足本地资源、各行各业大搞外引内联的事迹和做法,引起强烈反响。

《信息画报》与国内29个省、市、自治区,与14个沿海城市、4个经济特区,及120多个大中城市沟通了信息。在1986年山东省对外宣传工作会议上被列为重点扶持的刊物之一;在1990年山东省对外宣传工作会议上作为重点刊物,并列于“八五”对外宣传纲要。

县(市)区报纸

《平度大众报》 《平度大众报》前身为《平度县报》,创刊于1958年6月1日,四开四版,铅印,周二刊,期发1.3万份,1959年9月停刊,1980年6月1日复刊,四开四版,铅印。始为周一刊,1984年10月改周刊,期发1.2万份。1987年7月,改周三刊,1989年1月又改为周二刊,期发由1.2万份增为3.7万份。《平度大众报》是平度市委机关报,由平度市委主办。该揖为综合性报纸,一版为新闻版,设有“天柱笔谈”、“社教园地”、 泽山新话”、“科技简讯”和“泽山短波”等栏目;二版为经济版,设有“乡镇企业”、“财贸之窗”、“经济杂谈”、“致富经”、“部门领导谈经济”、“经验交流”等栏目;三版为政文版,设有“婚姻与家庭”、“民主与法制”、“社会与文明”、“工人天地”、“我为党增光彩”、“女性与社会”、“党员之窗”、“干群情”、“鱼水情”、“年轻人”和“党的生活”等栏目;四版为文艺版,设有“艺术与生活”、“文学绿地”、“综艺天地”、“散文”、“诗苑”和“小小说”等栏目。1989年,该报被山东省新闻工作者协会评为先进单位。近几年来有14名编采人员的作品先后获全国和省、市好新闻作品奖。

《胶南大众》 创刊于1958年7月1日,为中共胶南县委机关报。报社附设印刷厂。《胶南大众》为三日刊,四开四版。铅印每期3000份。辟有“国际时事”、“新闻摘要”、“政策问答”、“党的生活”、“好人好事”、“学习体会”等专栏,间或增印副刊诗页。1960年9月30日停刊,附设印刷厂改为胶南县印刷厂。

《胶县大众报》 中共胶县县委机关报,创刊于1956年2月。报纸为八开四版,双月刊。先由胶县宏大印刷厂(今胶州市印刷厂前身)代印,后自办印刷厂印刷。时为周二刊、周三刊、日刊,不定期。1961年1月31日停刊。共出刊709期。

《即墨大众》 于1958年5月1日创刊,中共即墨县委机关报。四开、铅印,三日报。发行量每期5000份。1900年10月1日停刊,该报突出地方特点,通俗易懂,图文并茂,开设“大众言论”、“即墨动态”、“国际时事”、“模范人物”、“毛泽东思想宣传”、“工业技术革新”、“农业科技成果”、“诗苑”等栏目。

《跃进报》 创刊于1958年10月1日,终刊于1960年10月1日。始为四开二版,后为四开四版。铅印,每三日出刊一期。每期发行5000份。共出版243期。《跃进报》为中共崂山郊区委机关报,由中共崂山郊区委主办。

专业报纸

《青岛日报》《工人》副页 青岛市总工会机关报《青岛工人报》停刊(1953年3月31日)并入《青岛日报》后,于1954年6月16日创刊。读者对象以初小文化水平的工人群众为主。始为四开四版三日刊,1956年改为八开二版日刊。铅印,日发行5 000份。青岛日报《工人》副页的基本任务是:根据党和国家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总任务,动员全市工人群众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提高劳动生产率,争取全面完成和超额完成国家计划。积极支持工人群众的一切革新创举,表扬先进生产者的成就和先进思想、先进经验,批评和反对保守、落后、自私等非工人阶级思想,帮助工人群众提高社会主义觉悟,把广大工人群众团结在党的旗帜下,为创造新生活、建设社会主义而奋斗。《工人》副页于1957年4月停刊。

《青岛广播电视报》 《青岛广播电视报》初名为《青岛广播》于1956年创刊。由青岛人民广播电台创办。铅印,四开二版。第一版为广播节目介绍,第二版为广播节目预告。每周一期,每期发行3万份。1960年停刊。1981年复刊,定名为《青岛广播电视》,四开二版。1981年1月8日,改名为《青岛广播电视报》,扩大版面为四开四版,正式成立《青岛广播电视报》编辑部。该报一、二版刊登重要消息、影屏信息、两台节目内容介绍和电视剧简介,三、四版为广播电视节目表,另外还刊登演员介绍、人物专访、影视短评、家电知识等。该报自复刊后,自办发行,每期30多万份。

《健康生活报》 1970年创刊。四开四版,胶印。刊期为旬报,每月的5、15、25日出版。1986年发行份数为5万。一版新闻版,登载卫生界重大事件和动向,以及与健康相关的新闻、信息。设有“岛城要闻”、“华夏纵揽”、“国外管窥”、“曝光台”、“读者来信”、“每旬专科门诊”等栏目;二版医学科普版,重点刊登医学科学常识。设有“妈妈与婴儿”、“诊疗窗口”、“新技术新疗法”、“小药方”等栏目;三版生活知识版,登载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及身边琐事的常识和趣闻。设有“吃的学问”、“民风民俗”、“心理咨询’、“国外生活见闻”、“服装新潮”等栏目;四版为副刊版,登载影视、体育、文学等内容,设有“体坛经纬”、“银屏内外”、“南风窗”、“海岸线”等专栏。

《青岛公安报》 《青岛公安报》的前身是《青岛交通安全报》,始创于1981年11月。主办单位是青岛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处。发行量为8 000份,主要在工厂、企业、机关及驾驶员中内部发行。《青岛公安报》系四开四版的月报。期发行量达10万份。一版为公安新闻,二版为事故案例,三版为公安法学,四版为文艺副刊。《青岛公安报》的宗旨是:团结全体人民群众,宣传社会主义法制,为稳定社会安定、打击各种犯罪而服务;积极宣传公安干警、治保人员和广大驾驶员同犯罪分子及各种自然灾害作斗争的模范事迹,报道交通事故及火灾事故案例,揭露犯罪,剖析原因,以案说法,进行公安法学研究。

《青岛医学院报》 1956年9月创刊,1961年停刊,1981年4月复刊。周期20天,四开四版,每期发行1 500份。铅印,1991年始胶印。青岛医学院党委主办。《青岛医学院报》一版为要闻版,发表重要新闻及评论,设《管窥论》、《青医人掠影》等栏目;二版为新闻版,发表一般性新闻及评论,设立《百家言》、《老教授谈治学》、《社会新闻》等;三版为综合版,设有《理论学习》、《天下事》、《医学新进展》、《工作研究》、《党团生活》、《广角》、《高校了望》、《校友追踪》、《生活瞬间》、《生活顾问》、《班级花絮》等栏目;四版为副刊版,刊名为《贮水山》,发表小说、散文、诗歌等文艺作品,设有小论坛《贮水山夜话》。

《青岛化院报》 1959年1月27日创刊,周报。后停刊,1983年10月1日复刊。1985年9月29日易名《青岛化工学院》;1986年3月8日易刊为报,正式定为《青岛化院报》,为四开四版,铅印,半月报,每期发2 200份。由青岛化工学院党委主办。《青岛化院报》第一版为要闻版,第二版为教学科研版,第三版为学校生活版(综合版),第四版为文艺副刊版。辟有“党的生活”、“教工生活”、“团的生活”、“大学生活”、“大学生论坛”、“英语角”、“知识窗”、“在兄弟院校”、“新风赞”、“文摘”等主要栏目,并设有“胶州湾”文艺副刊。

《青岛师专报》 1983年9月创刊。四开四版。胶印,半月一期,发行份数1 000份。青岛师专党委主办。

《青岛师专报》一版为要闻版,主要报道校内主要新闻;二版为综合版,报道师生员工的学习、工作、生活、科研、教育等方面的情况;三版为“中学·校友”专版,反映中学教改信息及校友的先进事迹;四版为文艺副刊,为在校师生及校友提供文学创作园地。主要栏目有:“大学生论坛”、“校园风景线”、“中教信息窗”、“校友佼佼者”、“小公岛夜话”、“离别寄语”等。

《山东纺院报》 1983年4月20日创刊。四开四版,胶印,半月报。发行2 500份。由山东纺织工学院主办。《山东纺院报》一至四版的内容分别为要闻、教学科研、校园生活、文艺副刊。开设的专栏主要有:“教学与科研”。“共产党员一事赞”、“大学生论坛”、“兄弟院校”、“纺织史话”等。

《青岛机械学会通讯》 1986年4月正式出版。其版面为16开4版。铅印,每期印刷1 200份,每月1期。至1986年12月共编印九期,青岛市机械工程学会编。《青岛机械学会通讯》系学会会员内部通讯。主要贯彻上级科技政策,发挥学会桥梁纽带作用,交流学会活动信息,建立机械工程技术人员之家。主要栏目有:科技政策、学会活动动态、学术交流信息、论文摘要、新技术介绍、咨询政策、会员建议和要求等。

《青岛影讯报》 青岛市电影发行放映公司主办。以宣传电影为主要内容。四开四版,每月一期,印数1万份。青岛日报社印刷厂承印。激光照排,胶版印刷。主要栏目有:“电影故事”、“电影简介”、“影评”、“拍摄消息”、“花絮”、“编导演介绍”、“电影人物”、“国际影坛”、“电影知识”等。

《青岛电大报》 创刊于1986年2月6日。四开四版,铅印。内部发行。1986年12月26日停刊。1987年9月18日复刊,仍为四开四版,铅印。出版周期为1月,每期印数2 000份。《青岛电大报》由青岛广播电视大学主办,属综合性校报,一版为要闻版,设有“综述”、“短评”、“分校论坛”、“校内简讯”、“校际短波”等栏目;二版为教学教务版,设有“教学通讯”、“校园通讯”、“电大管理”、“生力军”、“读者来信”、“分校专版”、“他山石”等栏目;三版为学术专题版,设有“电大科研”、“思想政治工作研讨”、“教学辅导”、“教材建设”、“电大班主任论坛”等栏目;四版为副刊版,副刊名称为“绿地”。设有“习作之页”、“文艺笔谈”、“诗苑”、“影视评说”、“绘画与摄影”、“书法与篆刻”等栏目。

企事业报纸

《火车头报》 是铁道部四方机车车辆工厂主办的企业报。创刊于1956年8月18日。当时的山东省委第一书记舒同为《火车头报》题写了报头。“文化大革命”中被迫停刊,1978年经铁道部政治部和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批准复刊。《火车头报》为四开四版。铅印(现为激光照排胶印)。周二刊。发行份数为5 000份。《火车头报》一版是要闻版,主要反映工厂重大的新闻活动等,辟有“细微录”“昨日新闻”“一得集”及一些临时性栏目;二版是新闻版,辟有“班组生活”“长焦镜头”“园丁与蓓蕾”“随笔”“了望角”“班组采风”“凡人小事”等栏目;三版是专刊版,辟有“青年之友”“体育长廊 ”“女工园地”“防与治”“法制教育”“民兵生活”“文明与安全”“科技之窗”“学习”“文摘”“读者来信”“党的生活”“思想政治工作探索”等;四版是文艺副刊版,辟有“车城漫话”“知识小品”“花花草草”等专栏及“文化生活”“星火”文艺副刊专版。

《青岛港报》 1985年11月6日创刊,同年12月30日发行。四开四版,周刊。是青岛港务局的企业报纸。《青岛港报》自办发行,自行印刷,发行量5 000份。发行范围为全国沿海港口及有关单位,主要读者对象是海港职工。《青岛港报》一版为要闻版,辟有“热线电话”、“海港佳话”、“大家谈”等栏目;二版为经济版,辟有“说说咱工人的心里话”、“班组天地”、“怎样当好班组长”、“他山石”、“有问必答”等栏目;三版为专刊版,辟有“党团生活”、“海港年轻人”、“金秋”、“家庭与生活”、“卫生与健康”、“你我他”、“凡人小事”、“商品信息”、“家长学校”、“乐在其中”、“职工家访”、“博闻”、“美食家”、“文体苑”“编读往来”等栏目;四版为文艺副刊,主要有“胶州湾”和“远山”两大栏目。“胶州湾”的主要作者为青岛的文学爱好者。“远山”的作者主要为各地的文学爱好者。其他还辟有“拾贝(文摘)”、“戏剧故事”、“每周一歌”等栏目。

《青渔报》 创刊于1985年9月15日。始定名为《青渔简讯》,1987年7月15日更名《青渔报》。四开四版,胶印,半月刊,发行1 500份。青岛海洋渔业公司党委主办。《青渔报》一版主要刊登公司重大动态性新闻;二版主要刊登公司各单位、部门和广大职工在生产、工作中创造出的优异成绩和表现出的精神风貌;三版辟有“团的生活”、“工会生活”、“职教窗口”、“班组生活”等专栏;四版为文艺副刊和“职工论坛”、“海洋渔业大观”等专版。辟有“人物林”、“赞新风”、“最可爱的人”、“双增双节典型介绍”、“抓管理上等级”、“集中修船专栏”、“青渔民兵”等专栏。

《金鹿报》 是青岛自行车工业公司党委主办的企业内部报纸。八开二版、铅印,半月刊。该报创刊于1981年12月17日。发行量每期400份,共出刊199期。《金鹿报》共分二个版面,集纳要闻、经济、综合、副刊为一体。开设有“职工生活”、“青年园地”、“理论与学习”、“观念与思考”、“鹿鸣文艺园地”等专栏。《青岛人民印刷报》创刊于1986年9月30日。原名为《夺魁报》,1988年11月更名《青岛人民印刷报》。四开四版,月刊,胶印,期发行1 500份。由青岛人民印刷厂主办。《青岛人民印刷报》一版为要闻版,刊登国内外重大事件,同行业信息,本企业要闻;二版为生产经营和企业管理版,介绍和报道同行业和本企业生产经营、企业管理方面的成果、经验和信息,设有“生产经营”、“企业管理”、“经济了望”等栏目;三版为综合版,设“科学动态”、“主人翁”、“他山石”、“政经信息”等栏目;四版为副刊版。

《青钢报》 青岛钢铁总公司主办。1987年12月23日创刊,至1990年共出版124期。

第二节 外文报纸

德文报

《德国亚细亚报》 创刊于1897年11月21日,德国侵占青岛一周之后,由德国人创办,是青岛历史上第一家德文报纸。

《青岛官报》和《胶澳官报》 德国自1897年侵占青岛后,为了扩大影响和“晓谕”华人,便于其征地征税,由德国总督府于1900年7月7日创办《青岛官报》。文稿多为德文,其中有需要华人知晓的布告、通知、告白之类,用德文和中文对照刊出,每星期六出版一号(即1期)。从1908年11月2日起,改为每星期五刊出。每期八开,书页式4~8页,间有出到12页的。该报发行到1911年2月17日,改称《胶澳官报》。该报在整个德占时期一直发行。

《青岛德文报》 1901年创刊。终刊日期不详。

日文报

《青岛新报》 创刊于1914年。初为四开,后为对开。这是日本人在青岛创办的第一家日文报纸,也是日本人在青岛势力较强的一家报纸。日发行3 000份左右(朝报2张,晚报1张)。抗日战争开始,该报停刊;1938年1月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后复刊,1942年停办。创办人是鬼头玉汝和小谷节夫。

《山东新闻》 创刊于1917年。每日出晨刊、日刊各1张。后改名《山东每日新闻》。社长是长谷川清。

《山东每日新闻》 创刊于1933年2月(其前身为《山东新闻》)。1942年2月与日文《青岛新报》合并为日文《青岛兴亚新报》。日刊,对开1张。

《青岛兴亚新报》 创刊于1942年2月,系由《青岛新报》、《山东每日新闻》两家日文报合并而成,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停办。社长小谷节夫。

此外,还有《青岛实业报》、《青岛商况日报》、《青岛日日新闻》、《胶济时事新报》等。

英文报

《泰晤士报》 创刊于1912年,终刊于1931年,是青岛最早的一家英文报纸。

《青岛时报》 创刊于1924年9月1日,系改组英文《青岛晨报》而成。《青岛时报》的中文版和英文版分别于1924年9月1日同时创刊。1926年冬停办。

《青岛泰晤士报》 创刊于1926年冬,是在《青岛时报》英文版编辑部基础上成立的,并与《青岛时报》中文版正式分为两家。中文版的《青岛时报》独立经营。英文版的《青岛时报》改称《青岛泰晤士报》后,由英国人士大贵负责,编辑有美国人巴顿士。1938年1月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后,于当年的10月1日停刊。

《山东每日新闻》 1938年10月1日创刊,系由《青岛泰晤士报》改组,由日、德、英、美4国共同经营。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停办。社长仍是英国人士大贵,主笔也仍由美国人巴顿士担任。日、德的势力渗于其中。

《民言报(英文版)》 创刊于1945年11月1日,1948年10月31日停办。是国民党青岛市执行委员会办的英文报。社长葛覃,主要编辑陈衍芳。

《青联报(英文版)》  创刊于1948年11月1日,1949年3月停办。该报是“八报联合”的英文报。

此外,还有《青岛广告报》、《青岛晨报》等。

(Visited 20 times, 1 visits today)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
表情 图片 链接 代码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