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前海宁的地方报纸
海宁最早的地方报纸,现在有据可查的是《海宁日报》。它创刊于一九二二年(民国十一年),地点在当时的县城(今盐官镇),直到抗日战争爆发才停刊。现在上海图书馆还藏有一张一九二六年十二月三十日的《海宁日报》。
其次,创办时间比较早,出版时间也比较长的是《海宁民报》。现在能看到的,有一张民国十九年(一九三O年)十月十二日的报纸,报号是一四四号。根据这一日期的报号推算,应该是在这年(一九三C年)五月份创刊的。《海宁民报》在抗日战争发生后曾一度停刊。其后随抗日武装力量进入县境,曾断断续续出版过几次:最初是一九三九年七月,在丰士一带出版油印版,每期仅数十份。出版至当年十二月底,八开油印。一九四O年曾在濮桥出版,但未能坚持。一九四一年又出版过一段时间,直到一九四四年四月四日始正式复刊。最初为油印三日刊,七月中改 版石印,次年(一九四五年》七月七日改为日刊,由国民党县党部管辖。同年抗战胜利,八月二十五日起在硖石出版(原在农村,迁移不定),十月一日起改为铅印,日出四开一张,五号字体,四个版面。以后国民党海宁县党部另行创办机关报——《海宁导报》,《海宁民报》就成了国民党海宁县政府的机关报了。
抗战前,在海宁县城(盐官镇)出版的报纸还有《新海宁报》,当时发行面也比较广,可惜现在已经没有实物留存了。
硖石由于交通便捷,工商业又发达,人口占全县乡镇之首,是海宁地方报纸出版种类最多的地方,尤其是在抗日战争以前这段时间,可以称得上是地方报纸的鼎盛时期。据一九三四年五月出版的《浙江省政务情况》记载,当时就有《硖石报》和《硖石晨报》两种报纸领有内政部颁发的登记证。此外还有一份《硖石民报》出版较早,不知出于什么原因,内政部下令要追缴注销它的登记证。
另据解放前《海宁民报》上的一篇文章记载,抗日战争以前,在硖石出版过的报纸还有《硖报》、《大峡报》、《硖石时报》、《硖石商报》、缺石夜报》等好几种。其中发行量较大、“资格”较老的是《硖石商报》,至今海宁县档案馆还保藏一张一九三二年(民国二十一年)九月七日的报纸,已经出版到第一八一三号上上面并记载着“硖石中宁巷艺新印刷所印。另售铜元三枚,每月大洋三角。定阅与南大街双山派报社接洽”等字样。按照出版的期号推算,它的创刊时间是在一九二七年九月,比《海宁民报》还早。《硖石商报》曾经办过几个很有特色的专栏,如《抗敌》、《女声》等,参与其事的有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宋云彬和为革命事业奋斗终身的吴曼华(吴梅)等人。据有关资料记载,《硖石商报》原系四开四版,还曾刊出对开四版。这些报纸六多以四号字排印。在一九三五年(民国二十四年)首先以五号铅字排印的是《海宁日报》。在内容上,除了一般的新闻报道和商情、广告之外,也有妇女、儿童、医药卫生之类的副刊,定期出版。
抗战期间,园土大片沦陷,在海宁境内,除了《海宁民报》之外,一九三八年九月十八日,在海宁路仲镇郊至桐乡县屠句附近硖石的爱国青年吴曼华、陆欣夫、李国庆、姚逸凡等还创办了一份宣传抗日的铅印小报《啸报》,即后来的《浙西导报》,极大地鼓舞了人民,震慑了敌人,最多时日销八百多份。据有的同志回忆,在那一年(一九三八年)年初,硖石沦陷不久,李国庆、徐成等几名爱国青年(有的原为印刷工人),在硖石附近曾出版过抗日小报《生报》,十六开二版铅印,有时一天一期,有时隔两三天一期,收费一分或免费赠送,都是通过来往于各乡镇间的快船,在沦陷区广为散发的。另外,在日伪“清乡”期间,据说海宁一带也有过一些油印小报,宣传抗日救国,可惜这些报纸今天很少有人知道,也许是由于它们印数太少期数不多的缘故。
日寇侵占海宁期间,也曾利用报纸作为它的舆论工具。硖石沦陷不久,一些汉奸就筹办了一张《海宁更生日报》,宣传奴化思想但为时不久,至一九三九年八月二十五日,报社就被爱国抗日人员纵火烧毁。以后又改出《海宁新叔》,还是换汤不换药”,为日寇和汪伪所操纵。直到抗战胜利,这才和它的主子一起完蛋。现在,全国有儿家大的图书馆里,还保存着 少数几张从一九四二年到一九四四年的伪扳纸。
抗战胜利以后,除了原有的《海宁民报》自农村迁至硖石之外一九日七年八月十六日又创办了《海宁导报》,初为半月刊,四开四版,至一九四八年五月一日改为日刊四开四版。《海宁导报》和《海宁民报》一样,都是国民党政府官办的报纸,以报道地方新闻为主,也有国际国内要闻、商情、广告和综合性的副刊。有时也出一些文艺性的专刊和画刊。在解放前名一九四八年十二月中旬,《海宁民报》和《海宁导报》两报合并出版“联合版”,版面缩小一半,每天只出八开二层,在内容上也已毫无特色。仅仅维持了四个多月的时间。
解放前出版的专业报纸,据了解,在一九四八年五月,还有国民党操纵的县“总工会”办的《工报》,八开铅印,但具体情况还不清楚。另外,抗日战争以前还有一份《硖石医药报》,署名是“海宁硖石孙氏医室”孙连茹编的,是定期出版的(一说为日刊),现在上海图书馆还藏有一九三O年四月二十日出版的一张。一九四七年,还有一份《中医导报》,第六期起改冯鹤龄发行。
由于种种原因和客观条件的限制,解放前(特别是抗日战争前)的海宁地方报纸,保存到现在的已经是凤毛麟角,极为少见了。许多报纸今天我们尚未见过实物,有些报纸也可能连它的名称也都湮没无闻了。希望一切关心地方文史资料的知情读者能向我们反映提供更多。更完整翔实的情况和提供实物资料。
解放后海宁的地方报纸
1955年7月1日,本县创办了《海宁报》,时为铅印八开二版五日刊,系中共海宁县委机关报。1956年3月1日缩短刊期,改为三日刊。1957年7月1日扩大版面为四开四版,刊期不变。1958年4月1日以为四开日刊。更名《海宁日报》。同年11月,海宁、海盐口县合并,《海盐日报》并入。1961年2月10日《海宁日报》停刊。在五年多时间内,共出版1354期,每期发行一、二万份。该报曾被评为浙江省宣传文教系统建设社会主义先进单位。
“文化大革命”时期还有三种群众组织的报纸:一为“浙江省红代会(筹)海宁红三司”主办的《红卫兵》;二为“浙江省联总海宁县革命造反总部”主办的《海宁风暴》;三为两报合并的《红色海宁》。《红卫兵》报先为油印小报,从1967年8月18日开始改为铅印,四开四版,不定期,共出41期。《海宁风暴》于1967年11月2日创刊,四开四版,铅印,每星期四出版,共出21期。1967年12月的14日和29日,两报曾联合版。1968年4月1日两救正式合并为《红色海宁》,四开四版,每月六期,1969年6月30日停刊。该报从第63期起到167期止,共出105期。
(附注:海宁初解放时,原《海宁民报》、《海宁导报》曾一度以《海宁人民日报》名义出版,不久即停刊,为期约一月左右。)
附:全国各地收藏海宁报纸目录
四川省图书馆:
《海宁民报》1946年9月,11月至12月。1947年1月至10月。
南京图书馆:
《海宁新报》1943年1月至3月5日。《海宁民报》1948年3月至12月。
《海宁导报》1948年10月。
上海图书馆:
《海宁民报》1934年11月26日、27日。1944年4月4日、7日(注:4月4日是复刊的第一期)1945年7月14日、15日、17日、22日至24日。
1946年1月16日、19至26日、28至29日,2月。1947年1月至8月。1948年8月7日。
《硖石医药报》1930年4月20日。北京图书馆:
《海宁民报》1946年4月至12月。1947年1月至12月。1948年1月至7月11日。
《海宁导报》1948年5月至12月。(注:1948年5月1日创刊)
《海宁新报》1942年4月11日;1943年1月至3月10月至12月;1944年1月。
海宁县档案馆:
《海宁民报》、《海宁导报》抗战胜利后的大部分。抗战前的《海宁民报》、《硖石商报》及沦陷时《海宁新报》及解放前《海宁民报、海宁导报、联合版》的另星散张。
本文作者为书途,转载请注明。